焦裕路社的好干部徐杜乐徐杜乐,1920年生,原濉溪县徐集公社青羊大队党支部委员、第二生产队队长。从前的青羊村,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累了一整下,冬天去桃荒。这首打油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羊村的真实写照。全村500余亩耕地,其中300余亩为低洼地和盐碱地。1963年秋,刚担任队长的徐度乐便在村里推广挖调田治理盐碱的做法。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徐度勒带领村里青壮年开始打响志建攻城攻坚战至一九。六四年春,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徐度乐带领群众修出60亩稻田,致使当年种植的棉花长势喜人,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丰收。天阴有不测风云,哪像第二年一场水灾把调田冲得面目全非,群众质建的热情一下子降了下来。这时,不惧困难的徐度乐鼓励大家说,愚公能移山,大寨能治山,咱们也一定能治简。大伙相信,不治好老茧,我死都不合眼。就这样,在他精神的感召下,青阳村的群众用两年的时间就把几百亩盐碱地和低洼地改造成了丰收田。条田修好了,突然改善了,可肥料不足的问题又让徐杜勒寝食不安。于是,他主张建油坊、养牲口,既增加集体收入,又能改善肥。要不足和耕地的问题。短短的几年时间,昔日的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逐渐改变了面貌。